你该如何提升自我价值?

你察觉到了吗?人才市场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。

过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,只要你能力突出,再海投简历就够了。而现在,能力和简历已经不再是理想工作的唯一敲门砖,找工作变成了你和雇主双向投资的过程。

因此,你需要弄清楚,哪家公司值得你投资?而你又值得被哪家公司投资?

我的本职工作是做咨询。专长领域是人力资源咨询,就是为企业搭建组织架构、优化绩效管理体系、设计职业发展通道……

好吧,我当然不是来跟你们扯企业管理这么无聊的话题。我想说,最近这几年,我明显感到企业人才管理的一些变化,而这些变化,对你我的职业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。

第一, 你以为有能力就可以?其实还要看价值观!

——对人才来说:你需要找到跟自己价值观匹配的企业。

过去制造业占主流的时候,流程性、重复性的岗位需求很多。而现在,服务业逐渐占主流,互联网的发展更是逼得很多传统制造业不得不转型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对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,而脑力工作的劳动过程其实是很难用流程和标准来监控的。企业能够控制的是他的时间,但投入程度是由他自己决定的。

所以,企业需要的是跟人才建立情感联系,形成精神契约,而这种联系和契约,靠的就是价值观。

如今,很多企业选人用人,价值观是第一位,其次才是能力。比如阿里。

反过来,对人才也是一样,为自己不认同的企业工作,就跟找了一个貌合神离的另一半,每天生活在一起,怎么样都会别扭。

第二, 你以为海投简历就行?其实内部推荐成功率更高!

——对人才来说:人脉对于找工作来说,越来越重要。

从前,企业招聘更多依赖面试看人,而面试对一个人的了解实在太少了,更不用说很多企业的面试流程实在是……不科学。

这种招聘就如同包办婚姻,只能在成亲当晚揭开红盖头的时候,才能一睹芳容,至于品性、才德,那更得要观察好一阵子了。

而员工的内部推荐就不同了,一个员工愿意推荐他的朋友,至少说明他的能力和价值观是有信任背书的,找错人的风险大大降低了。

我在公司也参与过很多面试和招聘,明显发现,内部推荐要比盲目的社招靠谱得多。

所以,你大可不用费神地全网投简历,你的重大职业转机并非源于什么神秘渠道,而是源自于你认识的人。

因此,你要做的就是广交朋友,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通过职场社交网站找到了理想工作。

第三, 你以为你的饭碗很安全?其实企业自己都不安全!

——对人才来说:安全感只能寄托在自我价值上,而无法寄托在企业身上。

社会变化太快,能够长青的所谓百年企业越来越少,而信息的透明化跟去中介化使得一直维持高利润变得越来越不可能。以前整个战略都是5年、10年的,现在能拿得出清晰的3年战略的公司都不多了。

5年、10年,企业是不是活着都不知道。所以,你的安全感最终只能来源于你的自我价值提升,而永远不可能来源于你的雇主。

第四, 你以为“以人为本”只是说说?其实是因为你不够重要!

——对真正的人才来说:变化意味着机会。

从前做咨询项目,讲究先从战略梳理入手,接着设计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,然后配上相应的人力资源。

而如今,身处变革时期,稳定的组织架构、管理体系无法及时做出反应。组织和制度都是死的,而人是活的。只有人,才有可能及时识别变化、快速反应。乱世出英雄,无非是这个道理。

所以,这几年,组织设计的话题都在围绕如何更加灵活、适合人才的发展,而不是追求稳定。

所以,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来说,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。《How Google Works》就提到,要管天才员工,原则其实非常简单:别挡他们的道。

第五, 未来你跟公司之间不再是雇佣关系,而是投资关系!

——对人才来说,提升自己的投资价值,找到值得自己投资的企业,才能不辜负你的努力。

Reid Hoffman(Linkedin创始人)的畅销书《The Alliance》提到,未来的职业将不再是雇佣关系,而是互相投资的关系。即,企业和员工双方,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,互相在对方身上投资。

员工加入一家企业,除了物质回报以外,还会考虑他的兴趣和发展,比如:这家企业能否给我提供一份我擅长且喜欢的工作?能否给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?是否具备对我有益的资源?

于企业而言,它更希望了解:这个员工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?是否能够帮助公司更快成长?

双方将各自的需求提炼出来、找到交集、达成共识,就是形成长久联盟的基础。反之,如果双方不能够为彼此提供价值,那么联盟关系将无法维持。

你知道该怎么做吗?

在这个最好、也是最坏的时代。

如何把这个时代变成对你有利的机会,核心问题有两个:

第一, 你是否值得被投资。

第二, 你决定找谁投资?

要回答这两个问题,你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进行盘点,找到愿意投资你并且你愿意投资它的企业。说白了,你需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。

当然,跟企业不同的是,这个商业模式可不只是为了赚钱,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该怎么盘点呢?

“个人商业模式画布”(如下图),是我根据《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》里的版本改进的,个人觉得比较适合中国的职场人士。

以下对这张画布做了说明,括号前面是针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要素,括号里面是针对个人的商业模式要素,可以对照来看:

1. 问题(人生和职业目标):

首先要明确的是,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方向不明确,努力只能是浪费时间。除了职业目标之外,还有人生目标也需要一起考虑。

因为,制定一个跟人生目标不一致的职业目标,就是跟你的人生耍流氓。

2. 目标客户(我想帮助谁):

你在工作中的角色是什么?在企业内部,谁会从你的工作中获益?在企业外部,你是否需要跟客户打交道?

从这个角度来说,你的目标客户可能是客户、同事、上级、下属,等等。

3. 独特卖点(我是谁,我有哪些核心资源):

对这些目标客户,你的价值是什么,你有哪些核心资源。

首先回答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,可以用冰山模型来看。冰山上面浅层次的部分,包括你的技能(比如写代码)、知识(比如宏观经济学)和能力(比如沟通能力)。冰山下面深层次的部分,包括价值观(即Value)、动机(即驱动力来源,这一点能够驱动你的职业满足感)、性格特质(比如关注细节)。

再来回答“核心资源”,它包括你的行业经验、职业声誉、人脉资源等等。

在企业的商业模式版本中,往往更关注核心资源。然而,对于个人来说,“我是谁”显然比“我有什么”更加重要,你需要找到一个让自己不断付出热情的职业。

4. 解决方案(我能做什么工作):

在回答完上面的“我是谁”以及“我的核心资源”之后,接下来,你需要思考,基于这些内容,你能够以及想要做什么工作,包括目标职位、目标企业、目标地点等等。

5. 渠道(怎样找到目标工作):

明确了目标工作之后,你需要知道,通过什么样的渠道、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找到你想要的工作。比如,你是去官网还是去招聘网站投简历,比如,他们的面试流程是怎样的。

6. 收入来源(我能获得什么):

在这份工作中,你能够得到什么。这里包括两个方面:物质的以及非物质的

7. 成本结构(我需要付出什么):

为了得到这些,你需要付出什么。这里同样包括物质以及非物质两个方面。而这里的物质成本有可能是你走向目标工作的机会成本。

8. 关键指标(如何持续提升价值):

这个要素稍作了改变,本来的要素“关键指标”是说,如何能够持续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,而我改成了如何持续提升自我价值。

因为,对于个体来说,你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,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工作的需要而不断提升。

9. 门槛优势(如何处理关系):

这个要素也做了修改,对于企业来说,不得不时时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,所以建立起门槛优势非常必要。

而对于个体来说,如何处理职业关系(客户、同事、上级、下属,等等),其实是比门槛优势更加重要的方面。

以上的盘点,其实适用于很多场景。比如,择业、跳槽、转行、升职,等等。并且,这种盘点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每一次的职业转折点,你都可以做一次分析,这个分析要比浅尝辄止的职业规划来得更加有用。

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是位投资银行家,别人眼里看似光鲜亮丽,但是他通过自我分析,认识到这份工作并不那么适合自己,可能会遭遇发展瓶颈,就果断辞职了。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,世界上少了一个投资银行家,但是多了一位管理学大师。

所以,不妨用这个方法为自己梳理一下,找到目标、发现自己的软肋、并制定一个行动方案,或许能够帮助你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好。

Collection

洗脑三部曲

2020-6-9 20:18:00

Collection

消费心理学的几个概念、运用

2020-6-9 20:58:47